荐书 | 从衮衣绣裳解码文明经纬——读《衮衣绣裳:中国古代服饰》

 

 

       《左传》有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服饰,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不仅是遮体避寒的实用之物,更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和历史的见证。《衮衣绣裳:中国古代服饰》一书由赵超著,文物出版社出版,此书获得第32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少儿阅读节“百种优秀童书推荐书目”。

 

 

 

《衮衣绣裳:中国古代服饰》

作者:赵超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3月

 

 

       本书延续文物出版社“考古与文明”系列丛书编撰风格,以图文结合的方式、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众普及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历程。全书以时间为主线梳理我国各历史时期服饰的发展演变,兼顾各民族服饰特点,并以专题形式对各时期服饰的主要特征进行详细阐述。通过考古发现实例与古代文献记载,同时结合诗文和服饰背后的故事,让服饰形象和史传诗文得以互证,揭示出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服饰样貌及其特征,使各时期服饰更准确且鲜活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可谓我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全景式描绘。

 

       通读全书,不难发现,古代服饰体系的发展脉络庞杂繁复,其演变不仅涉及款式形制、面料材质、织绣工艺等多个维度,同时正如书中对古代服饰的讲述也不局限于衣服(包括主服、首服、足服)本身的发展,同时佩饰、妆容和相关随件也与衣服形成一有机整体。相比衣服形制明显的改变,它们看似零碎微小,在服饰历史的宏大叙事里似是一抹淡淡点缀,但实际它们同样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样受宗法礼仪、社会环境、文化观念的影响,是社会身份与文化修养的外在彰显,具有更深刻的符号学意义。

 

       譬如纹饰之于服饰,服饰从最初的遮体御寒,到兼具更多的社会文化意义始,纹饰即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元素,在千年的演变中,既有继承传统,又有各时代独有的特色。

 

       上古时代,人类以自然之物直接蔽体。先秦时期,几何纹饰盛行。三星堆青铜立人像的龙蛇纹腰带与兽面冠饰,可见此时纹饰直接源于自然崇拜,也印证了纹饰早期兼具宗教和阶级标识的双重功能。殷墟妇好墓玉人服饰的饕餮纹、目雷纹,揭示了商代纹饰已从原始图腾向等级符号过渡的工艺进化。从文化角度而言,孔子最早将衣服与秩序、礼仪紧密相连,赋予了服饰深刻的文化与礼制内涵,同时这也为后续衣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十二章纹所谓“黼黻文绣之美”自西周期起一直受到历代统治者和舆服制度纂订部门的重视。

 

       南北朝时期胡汉杂糅,服饰体系首次出现双轨并行,是我国服饰中的重大变化。至汉代,服饰以质朴、大气为特点。虽然服装式样上各级官员无明显区别,却能通过冠帽和绶带成为等级品秩的主要表现。可见,服饰绝不仅是单一的衣服本身,而是通过整体造型的综合性表达。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织品堪称汉代服饰纹饰的巅峰之作,“乘云绣”将凤鸟、流云、卷草等纹样通过不同的绣法表现得栩栩如生,既延续了先秦时期对神灵的崇拜,又融入了汉代“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又反映了纹饰向世俗化、生活化的转变。

 

       唐代是中国古代服饰发展的鼎盛时期,其服饰风格开放、包容、华丽,服饰款式更加多样。单从纹饰角度看,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蹙金绣衣物,以捻金线在丝绸上绣出鸾鸟、花卉等纹样,金线的光泽与丝绸的柔美相得益彰,尽显盛唐气象。另外,绣花印染纹样中除了龙、凤、蝴蝶、蔓草等传统纹饰外,还有狮子、葡萄、宝相花等外来元素,另如可当唐代织锦的最高水平的陵阳公样,均可见当时经济繁荣,中西文化交流的兴盛之景。

 

       宋代崇尚理学,冠服制度上保持传统,但日常衣裳则一改前朝风格,趋于简约、典雅,同样,服饰纹饰样式更注重写实,风格趋于素雅,多为缠枝纹、折枝花纹、云纹等,注重线条的流畅与自然。黄升墓出土的牡丹花深烟色罗背心等随葬服饰,不仅体现了宋代服饰精细的制作,亦是当时精神文化和审美的直接反映。

 

       而至明清时期,服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注重细节与装饰,却更加凸显专制对其影响,同时。明代的袄裙、凤冠霞帔,制作工艺精湛,图案精美绝伦。清代的旗装,蕴含了独特的民族特色,也是在与汉族文化的交融中不断演变。纹饰方面,严格的等级制度形成了以不同形式的龙纹和补子纹饰来区分皇室区分和文武百官。同时,纹饰题材更加广泛,吉祥纹饰通过谐音、象征等手法表达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而我们能看到这些纹饰的传承演变以及各朝代不同的风采,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便是经济和手工业的发展带来的服装质料和纺织印染工艺的革新。

 

       从早期的绘、染、绣,到后来纺织技术的不断提高。“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上的复杂纹样,因汉代提花织锦技术的成熟才得以产生。唐代国力鼎盛时,大量精美的纹样与刺绣图案被饰在高级衣料之上,“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恰是唐代服饰纹饰精美繁复的生动写照。同时,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也使得蹙金绣、蜡缬等新工艺传入并得到推广,进一步丰富了服饰纹饰的种类和风格。宋元时期,除各式锦缎外,缂丝、织金等工艺的提升,都使得服饰纹饰更加精美绝伦。

 

       同时,这些纹饰不仅表现在衣服上,还出现在随身佩饰等多方面,同样具备区分身份的意义。如汉代根据壁画中服装式样上难以区分官员等级,但可通过头上冠帽和腰间彩色丝线编制而成的绶带予以区分;宋代革带上的饰物和花饰根据官职不同而改变,等等。

 

       又如颜色,颜色作为服饰中的重要元素,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染色技术水平,同样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正如书中所述,中国传统的服装色彩,受到古代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以赤、黄、青、黑、白五色为正色,它们构筑起中国传统色彩体系的基石,承载着古人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与哲思。颜色首先成为礼制的直接显现。服色被认为与“五德终始”相关联,各个朝代被认为受五行影响,如秦“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以黑为水德,汉初袭秦,至武帝改土德尚黄,使得“易服色”成为与“改正朔”并行的政治仪式。此外,各朝都对各级官员的服饰颜色有严格要求。春秋以降,服色以正色为尊,间色为卑。孔子言“恶紫之夺朱也”。至隋唐时期,虽朝服中出现了紫、绿等复合色,且以紫色为尊,这或是受佛教文化传入的西方观念有关。但祭祀等重大场合仍以正色为尊。唐之后,黄色开始作为皇室专属服色,至清代更细分为明黄、杏黄、金黄、香色四色,分别对应不同等级皇室成员,对黄色的使用规范达到极致。

 

       另外,染色技艺对于世俗服饰的影响更为明显。中外交通兴盛使颜料更加多元,服饰色彩更加鲜艳,同时让原本仅供贵族使用的绯红、绛色,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唐诗中“红裙妒杀石榴花”“上仙多着翠霞裙”等均反映出色彩的流行。而据隋唐文献记载的猩猩血、紫胶、龙血、青黛、藤黄等染料的进入丰富了服饰的色彩。宋代印染技术发展,衣料多采用变化多的间色染成,如淡绿色、粉紫色、银灰色、葱白色等,颜色以素雅与质朴为主,以反映了“存天理,灭人欲”在一直奢华方面的影响。从秦汉的“苍头黔首”到明清的“蓝衫布衣”,染色技艺的每一次进步都直接转化为世俗服饰的色彩革命。

 

       此外,妆容虽不属于服饰本身,却与服饰形成了和谐统一的整体。不同朝代的妆容风格,往往折射出当时的社会风气与审美趣味。唐代,经济发达,不仅服装式样花色层出不穷,发式、妆容也在不断革新,且更加丰富。唐代女子盛行的“啼妆”“飞霞妆”独具特色,花钿、斜红、靥钿等面饰更是为妆容增添了别样魅力,妆容整体艳丽夸张。白居易诗“圆鬟无鬓堆髻样,斜红不晕赭面妆”。对于唐代上层社会的女性而言,每一个方面都极尽奢华。以花钿为例,有研究学者总结了唐代绘画作品中出现过的花钿形状30多种,流行色也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变化,如初唐花钿大多是红色,中晚唐则流行绿色和黄色。这些与唐代开放包容、热情奔放的社会氛围相呼应。现存的诸多壁画、绘画中,如书中多处提及的周昉《簪花仕女图》、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等,都有表现唐代女子华丽的妆容。至宋代,女子妆容则表现为淡雅清新,以薄施脂粉、细画蛾眉为美,与当时的受程朱理学影响下的内敛含蓄之美相得益彰。而宋代禁止民间使用金器、珍珠等装饰,致使宋代妇女主要使用花冠和梳子作为装饰,甚至簪花成为宋代无论男女老少的全民时尚。此外,妆容的变化还与服饰的款式、色彩相协调,共同塑造出时代的整体审美风貌。

 

       这些服饰的细微之处看似简单,我们却可通过它窥见服饰发展的整体趋势,不同的社会文化风貌、思想观念以及织绣技艺对服饰的影响,展现出不同的时代底色,渲染出了不同服饰别样的光芒。这些服饰“周边”,就像一个个鲜活的细胞,承载着服饰文化的基因,构成了服饰文化的有机整体。它们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服饰主体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绘就“衮衣绣裳”中织就的历史画卷。

 

 

 

 

 

文章来源:“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创建时间:2025年8月26日 09:45
浏览量:0
首页    新闻资讯    工作动态    荐书 | 从衮衣绣裳解码文明经纬——读《衮衣绣裳:中国古代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