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 《物我合一:传统琢玉工艺审美研究》
玉雕作品的艺术性何在?
古人用玉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但是,什么是玉?
中国人喜欢玉,
视之为宝。
在中国,玉文化弥漫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哲人以玉比德,诗人以玉喻心,恋人以玉传情,藏家以玉为宝。话讲得好,谓之“玉言”;人长得好,谓之“玉人”;美酒或甘美的浆汁,谓之“琼浆玉液”;合作得好,是珠联璧合;婚姻之美,是金玉良缘;品格高洁,是“一片冰心在玉壶”……
>>>良渚文化玉琮<<<
>>>唐玛瑙羚羊首杯<<<
>>>清末翡翠制品《翠玉白菜》<<<
内容简介
本书分六个章节展开论述。在研究的过程中,作者以古典文献中记录玉、玉器和琢玉工艺的资料为基础,特别注意了宋代以来大量研究玉的文献。除了依据古典文献,作者还进行了田野调查,先后多次赴北京、苏州、上海、扬州、南阳等十几个玉石产业基地调研,采访了二十多位琢玉艺术大师。力求将文献资料和调查材料相结合、历时和共时相结合,从玉器的构思、加工到欣赏,从各个环节和多重角度中研究琢玉工艺中的审美观念。
传统审美思维如何认识玉,古人用玉的价值取向,历史和空间维度中的用玉观念和赏玉理念,琢玉艺人如何审料与治玉、如何用料与攻玉,这些都是该书所关注的问题。
1
“以美石为玉:传统认知中的识玉”
中国古人在生产劳动,尤其是石器加工的过程中,把玉从石中分化出来,广泛用于礼器和饰品。琢玉工艺材料是不断变化的,只要具备“石之美者”的标准,并纳入琢制工艺的材料都可以称之为玉。
2
“由物及人:历史维度中的用玉”
从玉器发展历史及不同时期人们用玉的价值取向,分析中国人在传统审美观念影响下对玉的品鉴,进而得出传统审美维度中的玉识。
3
“体物得神:空间维度中的赏玉”
中国人通过形、色、质、意等角度来识玉。玉石形态各异,观赏者在玉上感受自然生动、意趣盎然的形态。
4
“匠心独运:构思过程的审料与治玉”
论述在构思过程中琢玉艺人对材料的把握,分别从材美至上、循形借势和留神破形等角度进行分析。
5
“因材施艺:加工过程的用料与攻玉”
论述琢玉艺人在加工过程中对材料的把握,分析顺应材料量、体、形的加工用料和依照材料性能的工艺技术。
6
“以己度物:传统琢玉工艺中的材料观”
“以己度物:传统琢玉工艺中的材料观”归纳概括出贯穿琢玉工艺中的审美观念,分别从由物见人、材为艺尊、惜料尽用三个角度论述。
该书从微观到宏观,从具体到抽象,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以美石为玉”的传统识玉认知,历史维度中“由物及人”的用玉观念,空间维度中“体物得神”的赏玉理念,构思过程中“因材施艺”的治玉原则,加工过程中“量料取材、以石攻玉”的规则,传统琢玉工艺中“以己度物”的审美观。
书 名:物我合一:传统琢玉工艺审美研究
定 价:120.00(元)
编 著:姜坤鹏
出版日期:2021年12月
责任编辑:窦旭耀
ISBN:978-7-5010-7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