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新视野”青年学人系列讲座08 | 沿革并济:蒙元时期中原北方地区墓葬研究的再思
2021年,“考古新视野”丛书迎来出版20周年纪念,以此为契机,文物出版社联合佳作书局推出“考古新视野”青年学人系列线上讲座,安排如下:
*讲座顺序可能有所调整
“考古新视野”青年学人系列讲座01:
主讲人:彭明浩(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助理教授)
主题:云冈石窟的营造工程
“考古新视野”青年学人系列讲座02:
主讲人:刘韬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主题:丝路对话:唐与回鹘时期龟兹石窟壁画研究
“考古新视野”青年学人系列讲座03:
主讲人:王晓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主题:冰消期泥河湾盆地的狩猎采集者
“考古新视野”青年学人系列讲座04:
主讲人:肖波(广西民族大学民族研究中心)
主题:中国北方与俄罗斯西伯利亚人面像岩画比较研究
“考古新视野”青年学人系列讲座05:
主讲人:吴端涛(《美术》杂志编辑部主任)
主题:图像、母题及意义:永乐宫重阳殿壁画传道图像研究
“考古新视野”青年学人系列讲座06:
主讲人:王书林(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主题:北宋西京的城市空间
“考古新视野”青年学人系列讲座07:
主讲人:邓菲(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
主题:中原北方地区宋金墓葬艺术研究
“考古新视野”青年学人系列讲座08:
主讲人:袁泉(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主题:沿革并济:蒙元时期中原北方地区墓葬研究的再思
“考古新视野”青年学人系列讲座09:
主讲人:潘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
主题:汉代神兽图像研究
“考古新视野”青年学人系列讲座10:
主讲人:于薇(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主题:圣物制造与中古中国佛教舍利供养
5月30日(本周日)下午3点,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袁泉将以“沿革并济:蒙元时期中原北方墓葬研究的再思”为主题,开启本系列的第8场讲座,敬请期待。
蒙元时期,多族属、广疆域的统一帝国带来了文化新相;墓葬文化体现出继承与变革交错并存的局面:一方面,宋金形成的葬制传统得以继承和保存;另一方面,随着政治冲击、阶层重构和族属互动,新的墓葬文化特征不断出现和定型。本次讲座物象并观,综合考察墓葬形制、墓壁装饰及随葬品组合,分析不同人群墓葬面貌的政治表达,研析随葬品组合稽古作新的文化取向,并探讨以墓主之位为中心的空间营构。
蒙元墓葬文化沿革并济,这一阶段确立并定型的某些葬制既体现出对宋金传统的继承与沿袭,又开后世丧葬文化风气之先,由明历清、直至现当代仍得以保持和沿用,是中国近世葬制研究中的关键一环。
主讲人
袁泉
袁泉,女,1980年生。1999至2009年就读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获考古学学士与博士学位。现就职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研究方向为宋元明考古、手工业考古。近期关注课题主要涉及:宋元手工业互动和区域产销格局,宋元丧葬制度与仪制,唐以降的文化复古与礼器传统,以及7-14世纪的宗教图像的迁播与文化互动。
出版专著2部,30余篇学术成果在《文物》《考古与文物》《装饰》《故宫博物院院刊》《敦煌研究》、The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Researches等刊物发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并获韩国青岩基金、日本住友基金资助。入选北京市属高校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北京市青年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创新团队负责人。先后赴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新加坡那烂陀-室利佛逝研究中心、日本筑波大学艺术系访学交流。
“考古新视野”系列讲座08:
沿革并济:
蒙元时期中原北方地区墓葬研究的再思
北京时间:5月30日(周日)
15:00-16:30
主 讲:
袁泉(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主 办:
佳作书局,文物出版社
参与方式:
bilibili直播
扫描二维码,关注【佳作书局的bilibili直播间】
,线上参与讲座。
欢迎向嘉宾留言提问。
书名:蒙元时期中原北方地区墓葬研究
作者:袁泉
出版:文物出版社,2020
装帧:平装,282页
开本:16开
语种:中文
蒙元时期,多族属、广疆域的统一王朝带来了文化新相。墓葬文化体现出继承与变革交错并存的局面:一方面,宋金形成的葬制传统在很多领域得以继承和沿用;另一方面,随着政治冲击、阶层重组和族属互动,涌现出许多新的墓葬文化特征。这造就了蒙元时期中原北方地区墓葬文化面貌的区域多样性与发展不平衡性。
本书立足于长时段、大区域的综合考察,通过对考古学材料的系统梳理,尝试建立起蒙元时期中原北方地区墓葬的有序时空框架。在分区研究中,综合考虑地域文化、人群特点、地理形胜和政治冲击等多种因素,将中原北方地区划分为四大文化区,分别为:长城以北和燕云地区、中原地区、山东地区和洛水-渭水流域地区。在分期研究中,充分考虑不同区域墓葬演变步调与发展序列的差异性。在墓葬资料丰富、变化频繁有序的区域,建立完整、细致的演变序列;对存在年代缺环且变化不明显的地区,则结合宋金墓葬的面貌,从长时段把握当地宋元墓葬文化面貌演变。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墓葬面貌的横向区际交流,关注蒙元与宋金墓葬的纵向期段沿革,分析不同族属和文化群体在墓葬制度上的互动;继而深入观察蒙元葬制传统与丧祭文化的变革。
赤峰元宝山元墓墓主夫妇并坐图
济南文化东路柴油机厂元墓中的孟宗哭竹图
登封黑山沟宋墓栱眼壁闻雷泣墓中的墓上塔幢
目 录
引 言
第一章 “汉地”的变迁:长城以北和燕云地区的蒙元墓葬
第一节 以赤峰和上都为中心的蒙汉墓葬
第二节 以大同、冀北为中心的仿木构砖室墓
第三节 元大都周边的官勋墓葬
第四节 河北地区的平民墓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大区域与小传统:中原地区的蒙元墓葬
第一节 晋中地区:旧传统的继承与规范
第二节 冀南豫北:渐趋淡化的“门与窗”
第三节 晋东南地区:双核模式的并行
第四节 晋南地区:家族丛葬的“乐安之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守故与立新:以山东为中心的蒙元墓葬
第一节 以济南为中心的单室仿木构砖石室墓
第二节 胶东地区的石塔墓
第三节 “椁式”墓的类型与文化来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稽古与达变:洛水-渭水流域的蒙元墓葬
第一节 地域特征与期段变化
第二节 仿古明器中的政治与文化
第三节 洛渭地区蒙元墓的所属人群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物象与空间:墓室空间的场景营造与功能探讨
第一节 物与像:壁面装饰与随葬品共同营造的墓室空间
第二节 葬与祭:收柩与祭奉并存的空间功用
第三节 生与死:墓室营造中的阴阳互动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 表
专家推荐(节选)
秦大树:
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和考古工作的大量开展,元代墓葬资料的积累日益丰富;同时由于文献资料的相对缺乏,元代墓葬资料在史学研究中的意义也更加重要,对于研究从宋以来几百年间北方地区多民族文化并存的特点和不同族属间文化交融的特征有着独特的意义。近年来,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蒙元墓葬进行了探讨。然而,迄今为止,中原北方蒙元墓葬的整体时空框架并未真正建立,一些局部的研究并不能解决民族特色和文化交融的情况。另一方面,通过对随葬品和墓壁装饰的总结,达到对墓室空间安排和功能的复原,以及对丧葬习俗和葬祭文化的探讨也亟待深入。这种种局限,呼唤着大范围、长时段、多视角综合研究的开展。
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调查发掘资料,蒙元墓葬展开大范围、长时段的综合研究,建立起有序的时空框架,是当前元墓研究,乃至整个宋元明考古中亟待开展的课题。其中时空框架的建立是当前研究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亦是本书最具价值的创新领域。本书较为全面地收集了中原北方地区蒙元时期的墓葬材料,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对比研究,综合考虑地域文化、人群特点、地理形势和政治冲击等多种因素,将中原北方地区划分为四大文化区,分别是:长城以北和燕云地区、中原地区、山东地区和洛水—渭水流域,体现了蒙元时期各地区文化相互交融的时代特征,建立起大区域内蒙元墓葬的有序时空框架。这一框架不仅清晰揭示了不同区域蒙元墓葬的文化面貌和阶段性变化,也比较了元墓与宋金墓葬在葬俗葬制上的异同与沿革。
同时,本书力图打破传统墓葬研究“就物论物”的局限,探索物质资料与文献史料结合的研究模式。历史学关注宏观叙事结构下的国朝大礼;而丰富考古墓葬资料更擅长阐释“眼光向下”的臣庶墓葬礼俗。该文充分利用考古资料与文献史料的优势互补,在墓壁装饰与墓室空间的探讨中,通过对墓主形象、奉茶进酒、东仓西库等壁画题材的阐释,勾勒出文献鲜少涉及的士庶葬礼轮廓,为宋元阶段家礼普行和礼下庶人的礼制深耕现象提供了生动注脚;而宋元墓葬中仿古礼器和茶酒时器并存的特点,更是宋元社会“循古之意而勿泥于古、适今之宜而勿牵于今”之文化建设在墓葬文化中的具体阐释。
杭侃:
袁泉博士的研究极为重视蒙元文化面貌的复杂化。在分区研究中,并未囿于政区下的空间界定,而是综合考虑地域文化、人群特点、地理形胜和政治冲击等多种因素;在分期的研究中,并非以整个中原北方地区为对象,而是在各个文化区中分别进行期段划分:在墓葬资料丰富、变化有序的地区划分出完整、细致的演变序列;对墓例有限、且变化不明显的地区则不做强行划分,而是通过与当地宋(金)墓葬的对比,从更长的时段探讨宋(金)元墓葬传统的承袭与变革。这种研究方法使族属间文化交融快慢、深浅程度的差异以及各个文化区域、文化群体在墓葬面貌发展中的差异得到彰显。
在分区分期的基础上,作者从随葬品与墓壁装饰入手,对蒙元时期的墓室空间进行场景复原和性质探讨,对蒙元墓葬的共性进行了探讨,认为墓室装饰和随葬器共同营造着一种空间,墓室不仅是收柩之所,也是供奉墓主的“乐安之堂”。同时,葬祭兼具的墓室功能又反映出“神灵安、子孙盛”的生死互动关系,“茶酒间进”的祭奉体系在元代真正确立之后,由明历清、直至当代一直得以保持和沿用。该著作观察视域广阔,研究方法得当,许多观点具有启发性,揭示出中原北方地区蒙元时期墓葬面貌的复杂性。其对蒙元时期中原北方地区墓葬考古资料的细致梳理与研究尝试,不仅丰富了葬俗研究实例,亦可引发学界对宋元丧祭文化的探讨和争鸣。
同时,对于蒙元墓葬文化具体面貌的解释,还有进一步深入的空间,这也推促着学界的审思:如小区域墓葬特点的形成,是否也与蒙古政权统治在基层的弱化有关?从墓葬得来的材料,毕竟只反映了一部分历史面貌,对于洛渭地区礼器的“复古”,是主要基于蒙古贵族高层的倾向,还是汉族士人为维持汉文化所做的基层的努力,抑或是两者的结合?
下期预告
“考古新视野”青年学人系列讲座09
汉代神兽图像研究
主讲人:
潘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
时间:
2021年6月6日 10:00